20世纪60年代,面对台湾当局频繁的武装特务袭扰,沿海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,谱写出一曲“全民皆兵、共卫海疆”的壮丽凯歌。
这段历史不仅是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,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。
一、袭扰与反制:沿海前线的对峙与较量
1962年夏,台湾当局叫嚷“反攻大陆”,在东南沿海策划军事冒险。
因大陆军民严阵以待,其大规模进犯计划被迫搁置,转而采用“小股渗透”策略——派遣武装特务偷渡登陆、实施海上袭扰。
从1963年1月至1965年1月,浙江沿海连续击退8股国民党武装特务,全部实现“来犯必歼”。
其中,1964年5月温岭县钓浜公社高岩大队渔民与民兵协同作战,全歼“反共挺进军蟠龙小组”的战例,成为这场反特斗争的经典缩影。
球盟会APP1962年10月至1965年9月,全国沿海地区共歼灭武装登陆、空投特务43股。
浙江作为前沿阵地,构建了“海上巡逻、岸上联防、村村民兵”的立体防御体系:渔船出海时兼负侦察任务,沿海村庄设瞭望哨,公社定期通报敌情,形成全民警戒网络。

1964年5月,温岭县俘获台湾“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”运载
二、两个西瓜的玄机:渔民眼中的“敌情警报”
1964年5月3日下午,高岩大队501、502、503、504号4艘渔船出海捕鱼。
次日8时许,503船轮机长陈宝冬发现一艘异常小木船:船体无人操控,船舱被布遮盖。
渔民掀开布帘,发现5名可疑人员——台湾国民党“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”派遣的“蟠龙小组”武装特务。
渔民的警惕源于两大线索:
- 其一,船上有两个西瓜。时处5月,浙江本地西瓜未熟,而公社此前通报“台湾特务可能携带异地物资”,西瓜的出现触发警觉;
- 其二,5人皮肤白净、衣着整齐,与长期海上作业的渔民形象迥异。正如民兵连副连长陈玉冬回忆:“公社早就提醒过特务活动,我们心里都绷着弦。”
三、海上追击战:150分钟的生死较量
发现敌情后,5名特务登502号渔船,开枪打伤船老大后东逃。一场协同追击随即展开:
- 指挥调度:配备轻重机枪的103号渔业指导船命令隔海大队2527、2528号机帆船分别报信与看管敌船,率水产2号船及高岩大队3艘渔船追击。
- 火力交锋:追击至披山东偏南37里海域,指挥船多次喊话劝降未果,参战人员开火击毙特务组长王大明,502号船失控投降。
- 战斗成果:11时40分战斗结束,击毙1人、生俘4人,缴获手枪5支、子弹461发、电台1部、金条74条及特务装备,两名渔民负伤(无牺牲)。
温岭市党史办明确记载:此战为“渔民、民兵海上全歼武装匪特的典型战例”,展现了“群众侦察、民兵主战、部队支援”的协同模式。
四、宽严相济:政策攻心的统战智慧
在军事打击同时,大陆司法机关秉持宽大政策:
- 1963年11月,福建、浙江、江苏三省对1963年以来偷渡后投降的17名特务免予刑事处分,释放返乡;
- 1965年12月,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五省对64名特务及12名运送船员宽大释放;
- 1975年9月,全国在押武装特务全部获释,《浙江人民公安志》评价此举“传递了大陆渴望两岸统一的善意”。
五、英雄的勋章:从汗衫到船名的精神丰碑
战斗胜利后,高岩村迎来隆重表彰:
- 1964年7月,台州行署召开祝捷大会,表彰8艘参战船(106人,含脱产干部4人、民兵93人、女报务员1人),38人获个人嘉奖,6个单位受表彰;
- 1964年10月,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与省军区命名103号船为“海上歼敌先锋号”,民兵郭修庆获评“民兵英雄”并记一等功。
民兵陈玉冬获“反特英雄”汗衫,穿用20余年、打补丁15次:“这是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印记。”1965年,上级为高岩大队配备武装船及机枪、冲锋枪,渔民实现“捕鱼巡逻两不误”。
温岭缴获战利品展览
尾声:时光流转中的精神传承
如今,高岩村已成为海滨度假区,当年的战场化作沙滩浴场。
年轻一代或许陌生于“蟠龙小组”,但老一辈渔民仍会提及:“两个西瓜、五条汉子、八方支援,这就是咱老百姓的海防。”
这段历史印证了一个真理——当人民成为国防的基石,任何分裂图谋都将在“东海长城”前溃败。
(参考资料:《浙江人民公安志》、浙江档案网)
发表评论